青云科技登陆科创板,蓝驰为何能押中「中国混合云第一股」?

  • 时间: 2021-03-17 08:12:35

  科创板第一支混合云概念股诞生。

  3 月 16 日,青云科技敲响了上市钟声,顺利登陆科创板,公开发行 1200 万股,发行价 63.70 元。截止 3 月 16 日早 10 点 30 分,青云科技股价为 88.10 元,涨约 38.30%。

  “青云科技要成为千亿市值的公司,只是时间问题。”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表示,在过去 9 年的时间里,他主导了蓝驰创投对青云科技从第一轮到 D 轮的连续投资。直至发行前蓝驰创投持有企业超过 14% 股份,是第一大外部股东。

  “To B 创业是一件 10 年起跳的事情。青云科技很清楚应该为这个市场提供什么,因为选择“混合云”的差异化路径,所以必须趟过底层创新这条不轻松的路。我相信这个团队有机会创造一个世界级的云计算平台,资本要给梦想多一些时间。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公司。”陈维广说。 

坚持差异化底层创新,定位混合云领导者

  关注到青云科技,源于蓝驰创投对云计算的关注。

  2008 年前后,陈维广刚从美国回国就开始推动蓝驰创投中国团队对云计算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关注。

  彼时,云计算在美国已经风起云涌:2010 年,微软的 Azure 云计算服务开始投入商用,谷歌和 VMware 合作推进云计算,英特尔正图谋用 X86 架构统一嵌入式、物联网和云计算领域。亚马逊 2010 年已经拿下了《纽约时报》、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Netflix 等在内的 40 多万个云计算商业用户。有媒体报道,2010 年,云计算服务为亚马逊带来了 5 亿美元的营收。

  陈维广看到了云计算赛道的投资机会。虽然中国在 2009 年才开始引入云计算概念,但同样具备云计算高速发展的底层基础。

  中国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软件等数字化手段发展业务,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也越发迫切。企业不可能一直停留在传统的服务器 IT 架构上,需要更加弹性、灵活、可无限扩展、按需购买的 IT 资源。

  而云计算可以满足这些需求。它将存储、计算等信息技术服务变得像水电气等公共设施一样,让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灵活按需使用,大幅降低了企业的 IT 成本,让企业可以将更多的人力、物力、精力放在业务逻辑的建设上。

  “我们判断中国的云计算也将如美国一样,会迎来大发展,这是个不可错过的机会。”陈维广说。

  同样是在 2010 年,青云科技 CEO 黄允松正在 IBM 全力推进他一手创立的云计算项目 SmartCloud。但这一项目的推进并不顺利,黄允松想做的是一个分布式、自动化、高弹性、可扩展、低成本的底层云计算基础设施。而当时的 IBM 更追求成本收益,讲求整体战略和业务配合,躺在难逢敌手的“大型机”、“小型机”上,靠卖服务获利的云计算并不足以让这个巨无霸付出高成本。

  于是,黄允松的人生分野在此出现。

  “我们团队一听说黄允松、甘泉和林源几个人出来做云计算,马上就见了。第一次见面时,他们三个人还没有注册成立公司。”陈维广说,“那时 SmartCloud 已经在 IBM 上线,黄允松向我们讲述了他主导研发 SmartCloud 的经历,以及他对云计算整个架构的设计逻辑,我判断 IBM 低估了黄的贡献,这样有经验又肯干的创业团队很值得我支持。”

  后来的事实证明,陈维广的判断没有错。

  在之后的几次交流中,黄允松通过代码、Demo 演示等方式,一一证明了他曾提到的各类技术指标。“投青云科技前,我们也看了很多云计算项目。黄允松比较真,他能看到本质而且能说到做到。他能决心做难磕的基础技术的攻关和创新,是个踏实专注地做技术的人。”陈维广回忆道。

  底层技术的自主创新成为蓝驰投资青云科技的关键因素。将这些能力逐步转化为产品与服务最终构建起青云科技的核心竞争壁垒。

  2012 年 4 月,青云科技注册成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青云团队对“软件定义网络”(SDN)和“软件定义存储”(SDS)两项技术进行攻关,这两项技术是完成底层硬件与云计算系统解耦的关键。

  2013 年,青云科技推出了第一个完全软件定义的公有云,第一版就做到了 6 秒创建一台虚拟机,并且可以按秒计费。

  2014 年,基于这套可以“完美”解耦的底层架构设计,青云科技开发了与其公有云采用同一架构的私有云平台。

  至此,青云成为国内第一家,也是彼时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公有云和私有云产品,且是同一架构的云厂商,这也是青云科技在混合云领域最核心的竞争壁垒。

  “蓝驰创投最看重的就是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而且是能够不断迭代的自主创新能力。”陈维广说,“不仅要有技术,云厂商也必须对市场有着清晰的把握,可以将产品落地到客户应用中去。”

  2013 年,青云科技推出的公有云在业界大火,但这并未给青云科技带来商业上的巨大收益。小公司做公有云,很难不亏损。

  公有云的模式更像是自来水厂,首先需要公司用钱买地建水库,然后蓄水、处理水,然后售卖,在之后长期续费中慢慢回血。这样的模式需要相当雄厚的财力支撑。所以青云科技选择攻克私有云、混合云。

  公有云面向不同的客户租售无差别的云计算产品和服务,灵活、弹性、拓展性强。而私有云是云服务商为单一企业或者单位搭建部署的云计算基础架构,优势在于可控性、合规性以及专属资源。

  一般来说,企业会将稳态业务放在托管云或者私有云上,把敏态业务放在公有云上。随着企业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单纯使用公有云成本会越来越高,同时业务需求也不能用“非公即私”来解决,混合云的价值就体现了出来。

  现实情况也的确如此。以央企、国企、政府为主的大型客户会担忧公有云上的数据安全问题,以及故障造成的业务抖动,因此更倾向于使用混合云。此外车联网、AI、IoT 等应用也在快速迭代、快速发展,对云服务有更大量的、更多元的需求,这也是混合云的趋势。

  根据全球云管理服务厂商 RightScale 的报告,全球企业中使用混合云的比例由 2018 年的 51% 增长到 2019 年的 58%。中国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企业采用混合云的比例仅为 9.8%。

  “微软 Azure 近年来营收增速,持续超过主打公有云的亚马逊 AWS,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混合云市场将会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大市场。在中国市场,青云科技统一架构的混合云,在整个行业都颇具竞争力,它能确保数据的平滑、稳定、快速、安全、低成本地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中交互。”陈维广分析到。

云计算鏖战 2.0:多云、云原生、云网边端……

  面对公有、私有和混合云的差异竞争,青云科技判断,云计算的未来一定是应用导向,而不是资源导向。公有云和私有云的边界正在逐渐模糊,混合云的价值逐渐凸显。

  “业务本身才是云计算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而不是虚拟机和服务器。”青云科技 CEO 黄允松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

  多云和云原生的趋势已经开始验证这一观点。2020 年 Flexera 的云状态报告显示,93% 的企业在 IT 架构上选择多云战略,其中 87% 的企业选择混合云,6% 的企业选择多个公有云。报告还显示,企业平均会使用 2.2 个公有云 +2.2 个私有云。

  云原生相关技术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也从侧面反映出,云计算将更集中在业务驱动上,资源层差异正在进一步抹平。《2019-2020 云原生实践调研报告》显示 21.7% 的受访者已将云原生技术(包括容器、DevOps、微服务)用于核心业务生产,30.6% 用于边缘性业务,20.1% 用于测试阶段,16.3% 尚处于评估阶段,仅 11.3% 还没有采用这些前沿技术。

  顺应这一趋势,青云科技早于国内云厂商推出了基于 Kubernetes 的容器平台:KubeSphere。目前,KubeSphere 作为 CNCF(中文名:云原生计算基金会)会员已有多个项目进入 CNCF Landscape,完全开源,备受社区用户认可。该产品提供了多集群混合部署,企业的应用可以无障碍地横跨多云,在资源层适配所有主流品牌的公有云、私有云和物理机;在应用层,青云科技已经在构建自己的生态,众多行业领先企业已经基于 KubeSphere 构建下一代云基础设施。

  “KubeSphere 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三家容器平台之一,另两家是 IBM 的 OpenShift 和 SUSE 的 Rancher。面对足够大的市场前景,大家依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陈维广表示,“但对于青云科技而言,客户一旦将 KubeSphere 部署在计算资源层上,他就可以把应用运行在多朵云上,直接将底层资源层透明化了。在充分发挥混合云优势的同时,青云科技还能像瑞士军刀一样,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应用层工具。” 

登陆科创板,加大战略投入

  创业 9 年,青云科技经历了很多槛。从成立团队、拿到蓝驰的第一轮投资,到搞定金融行业的标杆客户。

  之后,在巨头猎场上要继续融到新钱,支持研发和获客、用混合云策略应对价格战、死磕 PaaS 层、迎战云原生构建核心竞争力。

  现在正经历第五个增长曲线,布道传统客户、触达增量市场、铺设全国的渠道网络。如今,青云科技已经在金融行业站稳脚跟,并在政府、教育、医疗、制造、能源、交通、零售等行业都有战略客户覆盖。招股书显示,在云产品板块,青云科技 2019 年的收入中有 39.54% 来自金融用户。基于金融等行业用户的高粘性,青云科技的云产品留存率随着产品不断成熟优化而逐步提升,2017-2019 年及 2020 年1-6 月,公司云产品留存率分别为 19.32%、 30.38%、 38.37% 及 57.41%。

  “黄允松的团队一路走来,看似高歌猛进,但既要面对商业化的压力、财大气粗人手多的巨头竞争、还要坚持技术的极致,其实非常难。9 年时间,他们总能在艰辛中不断实现新突破,走到上市。坚持以终为始,做困难但有意义的事,我们一定会支持,也正是因为如此蓝驰才会在需要的时候不断投入。”陈维广表示。

  据介绍,青云科技目前已建立了全维度的云产品与云服务交付能力,针对多个行业形成了完善的行业云计算解决方案,并着力布局发展集云、网、边、端于一体化的综合服务能力,实现更广义的数据互联。

世界级的云计算平台需要资本的持续关注

  “还未盈利、仍在亏损”是外界面对青云科技上市的核心质疑。

  在陈维广看来,青云科技目前的亏损并不是关键。“黄允松创立青云科技的第一天,就认为中国一定要有一家完全自主创新、独立可控的云计算平台。青云科技开发的是世界级的前沿技术,我们相信要创造一个世界级的云计算平台就一定要持续投入,不该被眼前影响。如果我们相信并且坚持中国需要自主创新,那么这样量级和长周期的投入就是正确的。”

  如果去分析云计算的生态,不难发现,公有云巨头阿里云和腾讯云最大的客户都来自各自的内外生态。“互联网巨头发力大中型客户的问题既不是没钱,也不是技术上做不了,而是基因。一家企业的基因决定了它的长板。”陈维广认为。当然,大厂也可以做定制化和集成方案。但最终云计算不是电商,不可能靠钱烧出来。

  此外,国内大多公有云服务商的客户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复购率较弱。一个数据是:中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是两年,美国是七年。所以在中国,客户的流失率高,续费能力不足。且中国云服务商普遍面临如何建立客户信心、持续提供高效有保障的产品等挑战。

  “与大多云厂商不同,青云科技的客户始终以业务更加稳健的中大型企业为主,流失率低,复购率高,续费能力强且每年都有扩容需求。”陈维广补充说。

  另外,云计算市场很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目前,中国市场强调自主安全,去 IOE 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

  在青云科技的蓝图中,继续研发边缘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会是重点,打造覆盖“云、网、边、端”全场景的数字化平台,建立更大范围的统一架构混合云。IoT 时代的到来将给青云科技的混合云市场带来新的增长,而且是指数级的增长。

持续关注应用导向型 Cloud 2.0 项目

  陈维广透露,接下来,云计算赛道仍是蓝驰创投关注的重点领域。“从发展进程来看,Cloud 1.0 的重点是虚拟化,Cloud 2.0 的重点则是容器、云原生和开源。云计算的未来一定是应用导向型的,不只是 SaaS,也可以在 PaaS 层。同时,一定是结合开源和云原生的趋势。”

  但陈维广强调,现阶段国内上云的历程还没有完全走完,还有很多企业的 IT 环境是跑在传统服务器上的。所以应用的云化趋势,要以企业云化的节奏为前提,只有越来越多企业开始使用公有云、混合云,并且开始用到容器,应用层和云原生趋势下的机会才会显现。当然,这个节奏不会比国外慢,只是起步晚。 另一个就是开源。“选择开源,生态就会有更多贡献者,未来才能成为标准,就能有更扎实的上下游生态,加速多元服务的渗透和增长。服务所带来的增长比底层计算资源更有生命力,这已经是被过去很多 IT\CT 国际巨头反复验证过了的。 ” 最近,大热的云原生被很多人理解为应用的云化,但在陈维广看来这样理解并不全面。“云原生的意义在于,任何开发者都可以自下而上的催生创新。接下来,蓝驰关注所有能在云上重做一遍的应用机会,包括 PaaS 和 SaaS。这在蓝驰的投资布局中被划为横、纵两条线。” PaaS 是横线。重点考察一个 PaaS 工具是否能够跨云,以及帮助开发者提升效能,更考验创始团队的技术能力。SaaS 是纵线。要垂直到各个具体行业中去。“比如针对医疗、工业等具体的场景来做,能切入具体场景和交易环节的。“陈维广表示。

  “我们不关心别人投了什么,会独立做出判断:‘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如何构成铁三角,中间是什么样的创始人和企业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