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
作者丨王帆
编辑丨李博
来源丨 21 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又是一年毕业季。
当前,大学毕业生成为各省市使出浑身解数争抢的对象,他们选择就业时都去了哪些地区?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选取了“2019 年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榜单中位列前十的高校,梳理了 2018 年这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这十所高校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并列第七)、中山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总体而言,毕业生大多愿意留在大学所在省市找工作,或者去邻近的发达省市,但在优质就业机会的吸引下,大学生们也会表现出“舍近求远”的倾向。
把就业选择从地区缩小到企业来看,广东表现最出色。在中国的 TOP10 高校里,其中 8 所高校毕业生去向人数最多的都是同一家企业——华为。2018 年,华为给这 8 所高校的毕业生派发了 1682 份 offer。
上海“坐收”长三角学子
纵观十所高校的就业报告,有一个并不意外的发现,毕业生要么愿意留在大学所在省市找工作,要么愿意去邻近的发达省市。
这一现象在上海、广东体现得尤为明显。上海交大、复旦和中山大学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的比例都在 70% 以上;浙江大学的这一比例也达到了 59.69%。
上海除了留住了最多的本地毕业生之外,也成为了“收割”长三角学子的大赢家。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毕业生,首选留在本地,其次最热衷于去上海。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有 22.2% 去了上海,超过了留在安徽(21.8%)的比例。
反观清华和北大,2018 年留在北京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仅 40% 左右,当然这仍然是去向最多的区域,其次去向最多的地区是广东。
在本科生类别中,两所学校毕业生去向为广东的比例均超过了留在北京的。但值得指出的是,清华和北大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签三方就业的人数非常少,分别为 202 人和 141 人,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才是就业主力军,这个群体留在北京的仍然占据了较大优势。
清北学子的就业倾向实现从北向南的跨越,或与两所学校的生源遍布全国各地有关联,此外在北京邻近的地区,似乎也找不到能与几大一线城市相媲美的就业地了。
除了“本地”和“邻近”的规律之外,北京、广东(拥有广州和深圳两大一线城市),以及上海,都会挤进毕业生去向最多区域的前几名。从当前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工作机会多和薪资报酬高,仍然是一个区域对人才最大的吸引力。
武汉为何留不住大学生?
显著打破“本地”和“邻近”就业规律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 届毕业生中,去华东地区的占比为 30.39%,华北的为 21.87%,华南的为 20.72%,留在东北的仅为 14.44%。
东北素有区位瓶颈以及自然条件的限制,此外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大学生“出走”似乎在意料之中。但是,华中科技大学所在的城市武汉,被视为潜力无限的新一线城市,同样面临着“留不住大学生”的困境。
华中科技大学 2018 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指出,本科生就业人数最多的三个省市为广东省(26.74%)、湖北省(25.56%)、上海市(10.05%)。研究生的相关数据未具体披露,仅笼统指出,研究生的就业区域集中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以广东省、上海市、北京市以及浙江省为主,中部地区则主要集中于湖北省。
记者查询了 2019 年软科排名位于第 12 名的武汉大学的就业情况,2018 年该校本科毕业生去广东就业的比例为 27.36%,同样超过了留在湖北的 24.14%,相比之下,去向为北京和上海的比例仅分别为 5.84% 和 5.93%。
从教育资源来看,武汉独占 7 所 211 高校,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8 年在校研究生 13.8 万人,本专科在校生 96.9 万人。这座有着百万大学生的城市,却一直为留不住年轻人而苦恼。2017 年起,武汉大手笔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希望留下更多人才。
不过,从就业报告以省份为单位的统计口径来看,问题可能更出在“湖北为何留不住大学生”。除了武汉之外,湖北几乎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城市。2018 年,武汉 GDP 为 1.48 万亿元,但排名第二的城市襄阳 GDP 仅为 4309.8 亿元。
另一个高教资源丰富的新一线城市是南京,2018 年南京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 72.16 万人,研究生 13 万人。同年,南京 GDP 为 1.28 万亿元,低于武汉,这一成绩仅位列江苏第二,苏州 GDP 为 1.85 万亿元,全省超过 5000 亿元的还有无锡、南通、常州、徐州、扬州、盐城和泰州。
从数据来看,南京大学 2018 届毕业生留在江苏省内的占据了绝对优势,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占比分别为 44.13%、50.15% 和 56.66%,都远超过去上海、广东、北京等地就业的比例。
到广东去,到广东企业去!
以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情况来看,武汉的大学生为何更多地选择了广东,而不是去差不多同等距离的北京,或者距离更近的长三角?
这首先与生源有一定关联,作为中部地区的高教“龙头”之城,武汉吸引了诸多该地区的学子。再从广东的高校情况来看,仅有 4 所 211 高校,与广东经济体量相差最小的江苏省有 11 所,北京和上海则分别有 26 所和 10 所。
与经济实力相比,广东或许称得上高校大学生“洼地”,这与武汉的百万大学生资源在一定程度形成了“供需对接”。另一方面,武汉众多的理工科高校以及专业,恰与广东的电子信息以及各类制造产业相匹配。
广东吸引的不止是武汉的大学生。以北京大学为例,2014 年本科毕业生去广东就业的比例仅占 10.43%,2017 年和 2018 年,这一比例分别达到了 33.59% 和 32.62%;2014 年,硕士毕业生去广东就业的比例仅为 11.57%,2017 年和 2018 年,这一比例分别达到了 25.34% 和 25.25%。
为何广东的吸引力在上升?当然,首先是广东的大企业受到毕业生的青睐。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中国的 TOP10 高校里,其中 8 所的毕业生去向人数最多的都是一家广东企业——华为。这 8 所学校分别为清华、北大、浙大、上海交大、复旦、中国科大、南京大学和哈工大,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并未披露完整的具体数据。
在这 10 所高校里,华为在浙江大学的招聘人数最多,达到 444 人,排在二至六位的网易、浙江大学、国家电网、海康威视、阿里巴巴在浙大招聘的总人数相加也仅为 563 人。
除华为外,其他广东企业的表现也很出色。上海交大 2018 年就业人数 10 人以上的单位(非医疗)中,前六分别是华为、上汽集团、腾讯、招商银行、上海交大和中兴通讯,总部位于广东的企业占据 4 席。
复旦大学毕业生赴重点单位签约的前十名单位里,广东企业同样占了 5 席,分别为华为、腾讯、平安保险、中兴通讯和招商银行。